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打造民族地区特色司法模式。近年来,全市法院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努力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有效司法服务和保障。
弘扬宪法精神
2021年12月4日,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在庄严的升国旗暨宪法宣誓仪式后,少数民族群众代表、社区群众代表、律师代表……受邀走进市中级人民法院。
“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有温度。”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各界代表走进诉讼服务中心、信访接待大厅、诉调对接中心、法律援助站、院史馆、廉政教育基地、母婴室等功能区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院文化和法院工作,感受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带来的便利。
如今,只要在微信搜索“曲靖微法院”,在线快速立案、扫码查案、文书模板、网上阅卷……关于法院审判案件和日常工作,只要你想了解,就可以近距离接触。据了解,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时加强电子法院等智能系统应用,全省首推看守所智能法庭建设并实现全覆盖。
时下,市中级人民法院大门两侧新建的法治文化长廊及机关步道配置介绍宪法等法律知识的36套石材书籍,已成为普法宣传的一道亮丽风景。市中级人民法院及麒麟区、宣威市等人民法院获评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市中级人民法院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多元解纷促和谐
偏远乡村,一直是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法庭借助巡回审判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优化乡风民俗,辐射周边村寨和地区。2019年以来,当地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村寨纠纷得以妥善化解,少数民族村寨均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无讼村”。
黄泥河法庭总结成功经验,主动联系相邻地区,采取“连横合纵”的方式推进多民族、跨区域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实现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共同进步的“枫桥网格式联盟”。
麒麟区人民法院越州法庭探索出“院庭站点员”“五位一体”及人民陪审员、诉讼信息联络员、执行联络员和特邀调解员“四员合一”的“麒麟解纷模式”,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全市人民法庭针对赡养、婚姻家庭等案件送法进村入户,宣传国家法律、传统美德,快捷就地解决问题,不伤和气;全市法院结合各民族风俗,将法庭开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火塘边和田间院落,把纠纷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把法理带到群众身边;全市法院坚持多元解纷、判后答疑和常态化开展“关爱少年的你”系列送法进校园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
如今,法庭、诉讼服务站、巡回审判点成为曲靖法院司法便民为民的“最前沿阵地”、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坚实堡垒”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平台。曲靖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经验,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
双语法官说法忙
“以前对法院工作不太了解,觉得法律离普通老百姓很远。”近日,师宗县人民法院丹凤法庭双语法官田庆荣到龙庆彝族壮族乡阿那黑村回访时,村民老冯说,“法官进村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唠家常说法律,我们很容易接受。”
田庆荣介绍,开庭的时候,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拉近了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深层次了解了当事人的想法,解释的相关法律法规当事人也容易接受。
见村民越聚越多,田庆荣决定结合回访情况,就合同法等常用法律,与村民唠“家常”。法庭转变“坐堂问案”的审判方式,加大了巡回审判和司法调解力度,将庭审开到乡村各个角落,当地群众亲切称之为“车载法庭”“板凳法官”。
丹凤法庭辖区除丹凤街道、大同街道,还有被形象称为“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五龙壮族乡、龙庆彝族壮族乡和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法官在办案中,主动运用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语言,对调处矛盾纠纷具有积极作用,并通过做工作和宣传法律知识的方式,使当事人了解法律、尊崇法律、体谅他人,以达到防止矛盾恶化、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罗平县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派出法庭配备双语导诉员和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对不能流畅用汉语交流的当事人,安排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接待或翻译,将双语融入诉讼服务全过程,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诉讼权益。对涉及抚养、赡养等案件,把法庭开到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用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法理、易接受的方式与群众沟通交流,既打开了“法结”,又解开了群众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