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市法院市域治理暨人民法庭、诉讼服务工作会在曲靖召开。会上,师宗县人民法院丹凤法庭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成效显著,记集体三等功。
丹凤法庭辖大同街道办事处以及龙庆彝族壮族乡、五龙壮族乡、高良壮苗瑶族乡三个民族乡,辖区内多为边远山区,且少数民族较多,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主要有壮族、彝族、苗族和瑶族。
2021年,丹凤法庭共受理各类诉讼案件456件,同比下降12.94%,首次实现案件逆增长。2021年委派调解案件600件,委托调解案件50件,司法确认案件145件,诉前调解结案130件。
“分工不分家”提高办案效率
丹凤法庭主要审理离婚纠纷、人身损害赔偿、合同、土地纠纷等案件,案件的复杂性不高,但大多是热点问题,且又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针对法庭受理案件多、战线长,大部分当事人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的特点,法庭制定审判流程规定,对每一起案件,从受理、送达到排期调解都有规定的期限,法官、法官助理及书记员虽有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但又提出“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思路,法庭人员从法官至书记员均参与调解,真正做到了调解贯穿案件始终,同时由承办法官为案件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的第一责任人,即使是诉前调解案件,也安排法官及书记员全程跟案,形成了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了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诉”与“非诉”无缝衔接
人民法庭作为审判工作的前沿,处在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丹凤法庭积极发挥“枫桥经验”,充分运用诉调对接机制,确立引导调解、特邀调解的大调解格局,通过加强“诉源治理”创新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部分可能诉至法庭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收案时对案情明了、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征询当事人意见,当事人同意立案前调解的,委派到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
未达成调解协议或当事人拒绝立案前调解的,依法登记立案,立案后同意调解的,委托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大大降低了诉讼成本,让群众得到快捷、经济、便利的司法服务。
双语“法官+书记员”
丹凤法庭辖区中龙庆彝族壮族乡、五龙壮族乡、高良壮苗瑶族乡,均为少数民族聚集乡,为拉近法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深层次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切实为当地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丹凤法庭配有双语法官、双语书记员各一名,并配有双语特邀调解员。司法为民之情,除了体现在公正持平居中外,还有亲和及每一次的“实际行动”上,亲和就体现在亲和的语言、耐心的态度。丹凤法庭审理的案件很多当事人是少数民族,如何拉近距离,建立信任就非常重要。
一次,法庭在审理离婚纠纷时,当事人不配合工作,一直沉默不说话,但当田庆荣法官用壮语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一下就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当事人便与法官聊了起来,打破了办案僵局。
“网格化”诉讼服务
丹凤法庭除日常办案中巡回审判以外,还固定时间定点巡回办案。按照师宗县人民法院“网格化”诉讼服务站点的要求,按照“一支团队、一个平台、一套设备、一套机制”的“四个一”标准,在辖区内龙庆彝族壮族乡、五龙壮族乡、高良壮苗瑶族乡3个乡分别设立了“诉讼服务点”,每个站点均明确由指定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及特邀调解员每月15日、16日、17日到点开展工作,诉讼服务点设置及人员配置情况在师宗法院微信公众号、驻点乡镇进行了公示。
每个诉讼服务点均配备一体机、电脑、扫描仪及办公设备,团队在驻点即可进行收接案、诉前调解、速裁快审、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
“一件案子的调解不仅仅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沟通,还需要在反复沟通中找准切入点的敏锐,更需要反复劝解、说理的耐心以及恒心。虽然调解‘更费心’,但换来案结事了的和谐,这样的‘费心’却是我们的安心。”这是丹凤法庭的干警在案子调解成功后常说的一句话,也将是今后每一件案子调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