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中心法庭
罗平县人民法院九龙中心法庭距罗平县城10余公里,辖区辖22个村(居)委会,208个自然村,辖区面积4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万余人。法庭现有工作人员6名,其中员额法官2名,书记员2名,安保人员2名。近年来,九龙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采取“四坚持、四打造”举措,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廉洁法庭”
1
突出队伍建设。
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支部大会、支委会、组织生活会、党员双报到等活动,强化理论修养,筑牢政治忠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队伍。
2
突出文化建设
建设法庭党建文化、诉讼文化长廊,一楼审判庭外放置法治文化展板,二楼办公区走廊及楼梯走廊则以党建文化及廉政文化为主题,图文并茂,有效拓展了法庭文化建设,筑牢了法庭干警公正司法、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
坚持内外联动,打造“多元法庭”
1
完善诉前多元解纷联动衔接机制。
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推进多元解纷文件,畅通与派出所、综治中心、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对接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数据协同共享。促进建立调解前置机制,发挥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等诉前解纷作用。
加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进一步完善司法确认程序,建立速调对接平台,推动司法确认全面对接人民调解等线上平台,实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快立快办。
建立家事纠纷多元调解室,组建由法庭、派出所、综治办、妇联、司法所、残联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九龙街道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并聘用九龙街道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为我院的特邀调解组织,对涉及婚姻家庭纠纷的案件的进行排查、化解,拓宽纠纷化解渠道和方式,提升家事纠纷化解效果。
深化特邀调解队伍建设,选任熟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土地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案件的7名特邀调解员,组建以1名驻庭特邀调解员为组长,6名特邀调解员为成员,1名书记员的特邀调解组,加大对案件的诉前调解、诉讼等调解力度,依法及时妥善化解矛盾。
2
创新“悬赏调解”调解机制
打破传统的委托委派调解“属地原则”制度,对基数大、专业性强、调解难度大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相邻通行纠纷、土地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实行“悬赏调解”,发布《悬赏调解公告》, 由人民调解员组织、特邀调解员、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认领后在20日内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予以奖励每件200元到400元。调解不成功,函告法庭依法处理。通过“悬赏调解”,努力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
坚持便民利民,打造“为民法庭”
1
诉讼服务便民化。
利用好“3+N”个巡回审判点。分别在黄泥居委会、阿耶居委会、启乐村委会设立巡回审判点,赶集日定时到巡回审判点进行立案、调解或审判。同时根据案件情况,延伸到案件发生地的村居委会、自然村组进行巡回审判。2021年以来,开展巡回审判23次,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2
诉讼服务精细化。
结合街道旅游发展实际,设立景区景点巡回办案点,在节假日、旅游黄金周、菜花节期间,定期或不定期的到旅游景点“摆摊设点”,为游客等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指引、现场调解等一站式诉讼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打造“智慧法庭”
1
强化功能建设。
建立了集立案、咨询、财产保全、诉讼费收缴、案款收发、自助立案、自助缴费、全域立案、送达于一体,设施齐全、便民高效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打通人民法庭与人民群众诉讼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时空诉讼服务。
2
强化智慧服务。
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参与和融入调解、审判,开启为民服务的新模式。利用云解纷平台、微信、电话等现代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调解、立案、交费、开庭、送达等工作,让诉讼、调解更加便捷化、专业化。
利用中国庭审公开网实现庭审视频直播,对符合条件的庭审一律公开直播,及时公布案件信息,方便当事人了解案件进展,满足公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
建立互联网法庭,集成案件的受理、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准备、庭审、宣判等诉讼环节,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回应社会司法需求,推动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