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人们常用的聊天交友软件,其中的“摇一摇”及“附近的人”等功能也帮助人们拓展交友圈,认识新朋友。殊不知,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通过网络聊天骗取信任、相约见面、借钱借物的案例却不少。近日,宣威市人民法院就执结了一起这样的民间借贷纠纷案。
微信“摇”出了新朋友?
2022年初,胡某与马某通过微信“摇一摇”认识,双方微信互动频繁,友谊升温。
4月的一天,马某向胡某借款4000元并出具借条交由胡某收执,约定半月后还清。还款期限届满后,马某多次找借口搪塞推诿不履行还款义务,胡某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诉至法院。
经法院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马某承诺于同年11月6日前偿还借款。没想履行期限届满后,马某再次失信,胡某无奈之下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干警第一时间将马某名下财产调查了个遍,没有可供执行财产,又到马某证件地址的村委会调查,竟然查无此人!
明日复明日……
执行人员只得一次次尝试拨打马某电话……一天,马某居然接听电话了,并且态度很好地表示次日就还款。次日下午,执行干警致电提醒马某及时还款,结果得到的答复还是次日方能还。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就在明日复明日中周旋……
为督促马某主动到法院履行,执行人员冻结了其微信及银行账户后,再次通知马某到法院处理。可马某不但不履行义务,反倒对着电话另一端的执行干警各种恐吓、威胁,扬言如果不解除账户冻结,就不放过执行人员。
强制措施促履行
在多方努力下,执行员终于查到马某行踪,组织警力前往马某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地点,待马某将孩子安置好后,将其带到了法院。
因马某拒不履行,宣威法院依法对马某处以拘留15日,罚款5000元的处罚。在执行拘留期间,马某承认错误,并积极缴纳了全部借款及罚款,请求提前对其解除拘留措施,鉴于马某已履行义务并缴纳罚款,同时还要照顾上小学的孩子,宣威法院决定提前解除对马某的拘留措施。
法官提醒:执行是人民法院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绝不容许规避执行蒙混过关,也绝不允许肆意挑战法律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