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宣威市人民法院倘塘法庭采取巡回开庭方式,并与联动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共同调解,最终成功化解了两起邻里纠纷案件,实现了基层矛盾治理的良好成效。
原告李某前与被告李某省是邻里关系。2023年李某省对房屋进行翻修。可没想到翻修后,雨水经过其新铺的石棉瓦竟然流至李某前家的老屋屋顶,圈养牲畜的粪便排放口成了排水沟,且李某省用作加固的石墙也占用了共用通道。李某前遂向倘塘法庭起诉了李某省,要求李某省排除妨害和返还原物。
立案后,承办法官夏晓鹂询问了双方调解意见。“法官我们都同意调解。”
之后,夏晓鹂委托倘塘镇综治办的调解员开展先期调解。调解员先后两次到现场进行调解。经过不断协商,李某前与李某省就李某前诉请事项基本达成了共识。可案件往往没那么简单。
“其余的基本达成共识了,但是因为这个事情我到法庭起诉耽搁了务工,李某省要承担误工费和我去法庭产生的车旅费……”
“凭什么要我承担,又不是我喊他告我的……”
双方的情绪再次激动,对于李某前提出的误工费和车旅费争执不断,调解工作也无法继续开展。
“调解不成那就开庭处理,我们去他们家门口开庭,到时候再调解看看。”开庭当天,夏晓鹂夏还邀请了镇综治办的调解员同行解纷。
到达现场后,夏晓鹂并未着急开庭,再次查看现场。
“李某前,会滴水的石棉瓦已经看不见了嘛。”
“被告已经拆了。”眼见先期调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夏晓鹂继续释法说理:“李某前,之前给你们调解过,被告不仅已经提前履行了你们的调解方案,也答应了你家的要求,你也要以和为贵嘛。”
“不行,我不想和他们讲情理。”
“好,李某前,那我们就讲讲法理。”小院子里,夏晓鹂细细地向双方释明相关法律规定。
“夏法官,我听懂了,我同意调解方案……”在小院里,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矛盾融化在一杯杯热茶中。
邻里纠纷从来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从一片砖一片瓦入手,以情理厘清矛盾、以法理化解纠纷。宣威法院将持续推动多元解纷模式构建,跑出基层矛盾化解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