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家的地,被你挖得越来越少了。”
“你凭什么说我挖了你家的地?这明明就是我自己家的地,你别胡说八道……”近日,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钟山乡,这样激烈的争执源于细戈村委会窑口子两户村民因农田地界不清引发的权属争议,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该纠纷案件被细戈村“吹哨人”及时上报至乡综治中心,综治中心第一时间研判,联合乡自然资源所、农经站、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探索实践“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
打好“情理牌”,融化坚冰促沟通。中心联合村委会,邀请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共同参与,主动上门走访双方当事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一个村的,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地上耕作,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好好说?吵闹解决不了问题,要不得!”工作人员和老同志们耐心劝导。他们灵活运用“面对面”坦诚交流与“背对背”单独沟通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倾听双方的委屈和诉求,并适时引导双方回忆过往农忙时节邻里互助的温情点滴。
打好“事实牌”,专业勘测定分界。综治中心及时协调专家库专业力量,深入争议地块进行现场实地勘察,使用专业设备仔细测量比对;广泛走访争议地块周边的老农户和知情村民,了解历史耕种和地界划分情况;同时深入查阅土地承包档案、历史分界协议等原始资料。通过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进行交叉对比和综合分析,厘清争议地块的法定边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和相关土地确权政策,结合历史档案和实地勘测结果,这条田埂就是你们两家土地的法定分界线。”自然资源所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对照图纸和测量数据,向双方进行了清晰、专业的解释。
打好“法治牌”,明晰权责促和解。乡司法所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我们调解就是希望帮你们高效、低成本地解决问题,避免走到更复杂的行政裁决或诉讼程序。”司法所工作人员解读了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双方认识到调解的优势。
“请大家都冷静想想!”综治中心的调解员在双方情绪有所缓和后说道,“这地界不清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时互相帮衬的情分还在,现在工作组把法定边界查清楚了,咱们就按这个来,以后各管各的地,心里也踏实,还能像以前一样互帮互助多好!”调解员的一席话,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当事人陷入了沉思。
“乡里乡亲的,为这点地伤了和气,让后辈们看着也不好看。法定边界清楚了,大家都退一步,按规矩来。”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语重心长地劝说。
“以前是我太冲动,说话太难听了。”村民王某安惭愧的表示。
“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当事人王某昆说道。
经过工作组、村委会和老同志们多方数小时的努力调解协商,当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认可了工作组厘清的法定边界,并现场签署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的瞬间,化解了的小纠纷,修复了珍贵的邻里情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边界不清就是他们心头的大疙瘩。我们乡综治中心,就是要用‘情理法’结合的方式,把事实查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把心结化解开,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钟山乡综治中心负责人陈国平事后总结道。他介绍,钟山乡下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3.6万人。辖区地形复杂,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问题偶有发生。为此,钟山乡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建立“网格排查+部门联动+多元调解”机制,整合自然资源、司法、农经以及村组干部、乡贤等多方力量,形成“前端排查预警、中端联动处置、末端多元化解”的闭环,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