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余热生辉
  • 发布日期:2025-08-12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70

编者按

近年来,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曲靖法院涌现出一批勤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

他们或许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却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们德高望重、群众工作能力强、熟悉社情民意,用老百姓视角断案解纷;他们是扎根基层的根、深入基层的角,是司法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经与曲靖市司法局基层部门联系,特在“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身边榜样·特邀调解员】典型宣传专栏,宣传展示来自基层一线人民陪审员、特邀人民调解员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党员、法官、干警学先进、当先进,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补短板,始终保持勇于追求、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奋力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曲靖实践中展现司法新担当、彰显司法新作为! 

今天,我们推送的是来自罗平县人民法院的特邀调解员 陈伟伦 。

在罗平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三楼,一间朴素而温暖的房间静静伫立,“夕阳红调解室”六个大字仿佛沉淀着岁月赋予的智慧光泽。

推开门,一位头发斑驳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耐心倾听着两位情绪激动的当事人的诉说。他时而蹙眉深思,时而温言劝解,那沉淀于岁月中的智慧与经验,如涓涓细流,悄然化解着尖锐的对立。他就是罗平法院特邀调解员——陈伟伦。

这里没有法槌敲击的威严声响,却以另一种温和而坚韧的力量,于诉讼前端默默守护着人间的和谐秩序。

     银发“法官”的“温度” 

“坐在审判席上,我敲的是法槌;坐在这里,我握的是人心。看那些针锋相对的邻里乡亲最终握手言和,那种欣慰感,多少钱也买不来。”

陈伟伦退休前在审判一线耕耘近四十载,对纷繁复杂的民间矛盾如数家珍。退休后,他主动选择回到熟悉的法院,担任“夕阳红调解室”的调解员。 陈伟伦眼中闪烁着对这份使命的珍视,“法律工作不能止于审判,调解更能化解心结。我想用自己的经验,为百姓再尽一份力。”

一调解员一书记员“1+1”模式,承载着法院大量适宜调解案件的“先行调解”重任。罗平法院立案庭负责人介绍:“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案件,经初步审查后,会优先引导至‘夕阳红调解室’。

陈伟伦以其丰富经验,在立案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便介入调解,有效缓解了审判压力,极大节约了司法资源。”数据显示,自调解室设立以来,年均调解案件达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70%,相当于每天减少两三个庭审案件。

陈伟伦的调解艺术,在于精准把握人情与法理的平衡点。面对一对因宅基地界墙归属吵得不可开交、几乎要动手的堂兄弟,他并未急于评判是非,而是巧妙唤起家族血脉相连的记忆:“你们父亲当年一起砌墙时,可是喝着一壶酒、轮着一把泥刀干活的,那情分比这墙重啊!”一句“情分比墙重”,瞬间击中了两人内心最柔软之处。积怨经年的隔阂,在陈伟伦温情而坚毅的引导下开始消融,最终双方主动重新丈量,在互相谦让中达成了协议。

  “夕阳红”的智慧 

“夕阳红调解室”绝非退休法官发挥余热的简单场所,它嵌入了罗平法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整体框架,是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法院为调解室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确调解范围与流程,建立与审判庭无缝对接机制。调解成功案件可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或是出具调解书,赋予其强制执行力;调解不成则迅速继续诉讼程序,确保当事人权益无延迟。

陈伟伦的调解实践,凝结成一套独特而高效的方法论——“陈式调解法”。其精髓在于“三心二意一韧劲”:“三心”指耐心倾听、细心调查、公心评判;“二意”指既深谙法律本意,亦体察乡土情意;“一韧劲”则是百折不挠、反复沟通的坚持。

面对一位七旬老人因赡养问题起诉五个子女的复杂案件,陈伟伦将“韧劲”发挥到极致。他逐一走访五个家庭,了解每个子女的实际困难与内心症结,甚至利用周末时间连续召开三次家庭会议。他既严肃宣讲“民法典”关于赡养的刚性规定,也动情讲述老人抚育子女的艰辛往事。最终,一个兼顾法律要求与子女现实承受能力的赡养方案被所有人接受。老人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颤抖着在协议书上按下手印,五个子女则羞愧地低下了头。这种深入田间地头、灶台炕沿的“巡回调解”,将法律的刚性要求与乡土人情的柔性智慧编织在一起,让公平正义在家长里短中稳稳落地生根。

 小调解室的大和谐 

“夕阳红调解室”虽小,其辐射的和谐能量却如涟漪般在罗平城乡间不断扩散。群众的口碑是最真实的丰碑:“原以为进法院就得撕破脸皮打官司,没想到陈法官这里就能解决,还不用花诉讼费!他讲话在理,把那些法条掰开了揉碎了讲,我们听得懂、也服气!”一位纠纷得到圆满解决的菜农感慨道。“陈伟伦调解,不是简单地‘和稀泥’。该是谁的理,他讲得清清楚楚;该谁让步,他也说得明明白白。我们信他,不光因为他当过法官,更因为他真心实意为我们着想。”一位成功调解了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如此评价。

对于法院自身,“夕阳红调解室”的实践价值远超预期。大量适宜调解的纠纷在调解模式下高效、平和解决,减轻了法官的办案负担,优化了审判资源配置,有效降低了案件的上诉率和信访率,提升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与信任度,先行调解成效显著。罗平法院立案庭庭长杨春对此深有感触:“陈伟伦和他的调解室,为我们探索‘枫桥经验’在基层法院的生动实践,开辟了一条富有成效的路径。他一个人,抵得上一个高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

一位年轻法官助理在旁听陈伟伦调解后深受触动:“看陈法官调解,像观摩一门艺术。他对人心的洞察、对节奏的把握、对法理的转化,是几十年功力的自然流淌。这份‘银发智慧’,是我们年轻法律人需要终身学习的宝贵财富。”

 点亮基层善治的星火

罗平法院的“夕阳红调解室”,以其独特的模式,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它像一座精巧的桥梁,一头连着庄严的法治精神,一头接着充满烟火气的百姓生活;一头承载着退休法官无私奉献的滚烫初心,一头延伸出司法为民的温暖之路。

法槌落下自有回声,而调解桌前绽放的是无声的和谐之花。陈法官以满头银发为笔,饱蘸毕生积累的司法智慧与深沉乡土情怀,在先行调解这一方天地里,默默书写着定分止争、修复关系的动人篇章。每一份握手言和的协议,都是法治精神与东方“和合”智慧交融的生动结晶。这间小小的调解室,不仅有效纾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压力,更在群众心中悄然播下了信任法律、崇尚和谐的火种。

“夕阳红”之美,美在绚烂之后的温暖与恒久。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的宏阔征程中,那些经验丰富、情怀深厚的退休法律工作者,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他们的银发智慧,是点亮基层善治星火的火种,是铺就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坚韧基石。当更多这样的“夕阳红”在基层点亮,法治中国的温暖底色必将愈发鲜亮动人——那余晖所至,人心归暖,和谐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