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秋仿佛一个完整的轮回。当我再次坐上审判席,阳光从东侧窗户洒入,在斑驳的地板上投下熟悉的光斑。手指不经意抚过卷宗扉页,恍惚间又看见那些奔波在执行路上的日日夜夜——这五年执行工作的经历,已成为我司法生涯中最珍贵的滋养。
曾几何时,我也经历过身份的失落。司法改革浪潮中,未能首批入额的我从审判台走向执行现场,手中法槌变成了查封清单,裁判文书变成了拘留决定书。还记得第一次深夜出击抓捕失信被执行人时,山风裹着冷雨扑打在警车窗上,申请执行人焦急的呼吸声就在耳畔。那时方才明白,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判决的庄严,更在于执行的温度。
执行路上的一千多个日夜教会我,每份判决书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记得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为追索农民工工资蹲守了整整3个小时。当被执行人终于出现,看着我们被雨淋透的制服,这个固执的中年人忽然红了眼眶:“没想到为了这几万块钱,你们能这么拼命。”那一刻忽然懂得,司法公信力就建立在这湿透的制服上,建立在这些不眠的深夜里。
五年间,我走遍了辖区所有乡镇,记住了许多条犬牙交错的乡间小路。在这里,我学会了从判决书的字里行间读出人间烟火:离婚纠纷的执行,要听见孩子想念妈妈的哭声;农民工讨薪的案件,要摸清包工头资金流转的脉络;相邻纠纷的调解,要看懂屋檐滴水在邻里间划出的裂痕。曾经在审判台上看不懂的情绪,在执行现场都找到了答案。
在与张大妈们促膝调解排水纠纷时,在石磨旁与老李头们核算执行款时,在为生活困难的张奶奶追回被占用的低保金时,我逐渐读懂了判决书之外的生活褶皱。这些鲜活的司法实践,比任何法学专著都更深刻地教会我:法律不是刻在石板上的诫命,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活水。我想,岗位变动不是断层,而是成长的契机。当我在执行现场直面人间百态,当我在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当我在交付现场拉煤过磅,当我在争议地点搬砖抬瓦,这些经历都在悄然重塑着我们司法者的精神底色。
如今回到审判岗位,我发现自己的裁判视角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撰写判决时,总会不自觉思考后续执行的可能;调解纠纷时,能预见履行阶段可能出现的梗阻。那些在执行中见过的笑脸与泪眼,那些握过的粗糙双手,都成为裁判文书中无声的注脚。我在这方小小的法庭里,见证着四季更迭,也守护着人间冷暖。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看到去年调解和好的夫妻抱着新生儿来办户口;当秋雨滋润干涸的土地,曾经对簿公堂的邻居正合伙收割玉米。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时刻,让我深深懂得:法官的职业荣光,不在高高的审判台上,而在老百姓真诚的笑脸里;法律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庄严的判决书中,更流淌在四季轮回的人间烟火里。我也终于明白,审判与执行从来不是割裂的环节,而是司法为民这首交响乐中相互映照的乐章。
窗外传来熟悉的法槌声,新一轮庭审即将开始。抚过胸前的法徽,我比五年前更多了几分从容。那些执行路上的风霜雨雪,最终都化作裁判文书里的温度与厚度。这就是司法的奇妙之处——无论经历怎样的轮回,只要我们永远保持对正义的渴望,每一次出发都会是更好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