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中,曲靖法院涌现出一批勤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
他们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确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们德高望重、群众工作能力强、熟悉社情民意,用老百姓视角断案解纷;他们是扎根基层的根、深入基层的角,是司法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特在“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身边榜样·特邀调解员】典型宣传专栏,宣传展示来自基层一线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党员、法官、干警学先进、当先进,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补短板,始终保持勇于追求、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奋力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曲靖实践中展现司法新担当、彰显司法新作为!
今天,我们推送的是来自 师宗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 张姝娴
深秋十月的山城师宗,夜色已浓,晚上十一点的街道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县人民法院调解室的灯光却依旧亮着。1991年出生的张姝娴陪着满脸焦灼的当事人,望着远处缓缓驶来的车辆,那是当事人被开走的车。历经6小时的沟通与等待,这场突发纠纷终于得到化解。当事人握着她的手反复说“太幸运了,一来就遇见您”,张姝娴只是笑着回应:“这是我该做的。”
这抹深夜温暖,是张姝娴调解生涯的寻常一幕。作为师宗法院特邀调解员,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韧劲,2023年至今,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0余起,连续三年获评县法院“优秀调解员”,还成为人民法院多元调解平台“新视云”全国调解员、师宗“十佳人民调解员”。她用热心、耐心、暖心与专业,让司法不再是“冰冷的审判”,而是“最美人间四月天”般的温度,成为群众口中“烟火里的安心”守护者。

微光初绽
“在法庭担任书记员,调解工作做得还可以。”2019年1月,张姝娴通过考试成为师宗法院丹凤法庭一名书记员。 2022年中旬,她有了换工作的想法,却没确定方向。辞职过程中,恰逢师宗法院聘用特邀调解员,在院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张姝娴辞去书记员工作,成为一名特邀调解员。
“她从书记员身份转化为调解员,对法院的办案程序、裁判理念有一定经验,同时因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师宗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孙妮说,张姝娴成为特邀调解员后很快进入状态,所调解的案件无论从调解方式、调解笔录到最终的文书制作系统结案都完成得很好。
刚入行时,张姝娴因年龄小遭遇过不信任。“我通过‘少说多听’,不懂就问,先摸清纠纷核心,再精准引用法律条文和类似案例,用专业度建立权威。同时用‘趁热打铁’的行动力证明态度,比如为找当事人下班后跑村串户、赶去医院沟通,用实际行动打破偏见。”她坚信,真诚待人终会收获真诚,“就像许多当事人叫我‘小张’,但他们也会对我说,‘小张,你帮我看看,这样行不行,我只相信你。’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收获了这么多信任我的当事人,年纪、性别,似乎在和当事人的相处中,都忘了。”
初做调解工作时,时任立案庭庭长李翔给了她诸多帮助。“从调解意见的推进和调解笔录的成形,在每件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都是翔姐帮我细心修改,耐心解惑,不仅如此,翔姐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也非常耐心,总是耐心细致地认真倾听。”在张姝娴心中,李翔不仅是百科全书,更是良师益友。
张姝娴说想要让自己成为一束光,哪怕能多照亮一个人也好,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这束光不仅是方向、希望,更是一种冲破艰难险阻,爱的传递,让遇见的每一位当事人也觉得是幸运的。
“调解不是等出来的,是抢出来的,当事人的急事,多等一分钟,心里就多一分慌。”这是张姝娴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先行调解的核心不仅是“化解纠纷”,更是“缓解焦虑”,尤其是面对突发、紧急的矛盾,速度与温度缺一不可。
这种“急群众所急”的态度,让张姝娴成了许多当事人眼中的“及时雨”,有商户因货款被拖欠无法给员工发工资,她当天就联系欠款方反复沟通,3天内帮商户追回欠款。有老人因子女赡养问题无人照料,她顶着烈日上门调解,当天就促成子女达成赡养协议,她用“速解”打破了“调解耗时长”的刻板印象,更用“陪伴”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定制” 解纷
调解不能“一刀切”,尤其是面对特殊群体,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也就是法理之外,更有情理。在张姝娴的调解字典里,“公平”不仅是“一碗水端平”,更是“因人而异的体谅”。她擅长捕捉当事人的“隐性需求”,尤其是对残疾、困难等特殊群体,总能用“定制化”的调解方案,化解那些看似“无解”的纠纷。
张姝娴曾遇到一起特殊的“残疾业主物业费”纠纷。“开始她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物业案子,但在调解过程中了解到被告从小患有残疾,连基本生活都很难自理,对于他来说一年好几百的物业费,无疑是对他生活的雪上加霜。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张姝娴带着物业负责人一起找到了业主,实地了解业主的特殊情况,从实际出发,多次和物业负责人认真沟通。
经过逐级汇报,物业负责人打来电话:“小张,他家的情况我了解了,物业费不收取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业主需要维护,但是我给你一个承诺,只要我在这个小区做物业的一天,一年只收取他100元物业费,96元垃圾清运费是必须交纳的,但是他家也是情况特殊,我只收4元物业费。”
张姝娴之所以可以被称为“金牌调解员”,关键在于她能将法理、情理、社会效果相统一,真正做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发挥了特邀调解员的作用。
这样的“定制化调解”,在张姝娴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为独居老人调解赡养纠纷时,她会主动联系社区,帮忙申请养老服务。为困难商户调解欠款纠纷时,她会协调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避免商户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为残疾人调解邻里矛盾时,她会特意准备文字版调解协议,方便对方阅读,她用“看得见的体谅”,为特殊群体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也让“和为贵”的理念,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不放弃〞
调解最怕‘半途而废’,尤其是涉及欠款的纠纷,当事人盼的不是‘调解协议’,而是‘真金白银的解决’。”张姝娴的调解字典里,“成功”从来不是“签完字就结束”,而是“当事人真正拿到钱、放下心”。面对那些“失联”“推诿”的欠款方,她总有一股“不放弃”的韧劲,哪怕跨越地域、多方打听,也要帮当事人追回欠款。
周女士的“轮胎欠款”案,就是她“韧性追款”的典型。周女士经营着一家轮胎店,一家公司在师宗经营期间,多次从她店里赊购轮胎,欠下19190元货款。周女士催要多年无果,无奈之下向法院起诉。案件委派给张姝娴后,她第一时间联系公司的师宗市场负责人宋某,却得知一个坏消息,公司已撤离师宗,宋某也早已辞职,案件一下子陷入僵局。
“不能让周女士的钱‘打水漂’。”张姝娴没有放弃,她先从周女士那里打听公司的其他联系方式,再托朋友询问师宗当地曾与公司合作过的商户,甚至联系了公司总部所在地的调解同行,一点点搜集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通过一位朋友找到了公司财务的联系方式。
经过近半个月的沟通,公司负责人终于同意偿还欠款,并当场通过转账履行。为了表达感谢,周女士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调解员的微笑是纠纷解决的奇迹”,亲手送到了调解室。
“那面锦旗不是给我的,是给‘不放弃’的调解精神。”张姝娴说,“微笑,我觉得它有魔力,它可以给陌生人传递暖意,让愤怒的人变得平静,让低落的人感受到希望,我真觉得一个浅浅的笑就像一句隐形的‘您好’,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防备。”
经常跟张姝娴打交道的法官助理吴楚虞很是推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待每一个案件的耐心和细致,无论案件的大小,她总是能耐着性子,将案件细节一条条的捋清楚,而且特别善于和当事人沟通交流,让人感觉十分的贴心,然后做到不仅调‘事’,更在调‘心’。她在我心中,是一个温暖且有韧性的人,她总是能平和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并且用专业和真诚的态度,来化解矛盾纠纷。”
心中有光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无穷。”张姝娴不仅自己是调解一线的“能手”,还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用自己的经验带动更多调解员成长,让“司法温度”从“一束光”变成“一片光”。
作为人民法院多元调解平台“新视云”的全国调解员,她还经常参与全国各地的案件调解。
针对不同案件和群体,张姝娴也有不同方法,“师宗本地案件多为民间借贷、合同、金融借款、物业合同纠纷等接地气的民生纠纷,多是邻里、亲戚间的事,得照顾着人情。调解案件时不仅要协调好案件中的诉求,更要让当事人冰释前嫌,在调解中可能情感上付出的要多一点。外地案件类型更丰富,如跨区域劳资纠纷,法律和流程专业性要求更高,地域文化、语言差异也会影响沟通方式。”她认为,调解前可能需要提前了解当地风俗和纠纷常见类型,优先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单独沟通,快速掌握双方核心诉求,再结合当地特点灵活运用“情理法并举”策略。她说“跟当事人聊的时候,多问‘你最在意啥’,快速掌握双方核心诉求,就能很快适应。对于妇女,侧重情绪安抚,先耐心听她们说委屈,再帮着梳理合法权益,让她们觉得有人能依靠。用‘循循善诱法’引导其清晰表达诉求,同时强化法律解读,保障其在婚姻、劳资等纠纷中的合法权益。”
“心中有光,循光而行。 每一本卷宗的后面,都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那是对生活的无奈,对调解员的尊重与信任,调解员不可辜负这肩上的使命,更不能亵渎这神圣的职业。” 说到这些,张姝娴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