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风采 > 正文
他们驻在村里 更“住”进群众心里——曲靖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交出乡村振兴“实干答卷”
  • 发布日期:2025-07-25
  • 来源:云南法制报
  • 阅读量:233

7月2日,对于曲靖市委政法委法治科科长张月萍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曲靖市委政法委、富源县胜境街道党工委相关领导的见证下,张月萍将富源县多乐社区乡村振兴“接力棒”交给第七任队长张亚晶,结束了两年半的驻村工作,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当她踏上返程走出村口时,温情的一幕让她湿润了双眼。

“闺女,我们舍不得你啊!”村民杨大爷送来刚从地里挖的洋芋,握着张月萍的手说。

“你为我们付出这么多,不知怎么感谢你,这点心意,请带回去。”张奶奶送来刚采摘的玉米。

“阿姨,你要记得回来看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听你讲法治故事。”留守儿童小娟送来桃子。

村民用朴实的方式送别张月萍,简单的话语是认可,更是期许,承载着村民对张月萍的感谢,象征着乡村振兴路上,干群同心、接续奋斗的力量。

答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盛夏,多乐社区气象新,一栋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小楼房掩映在翠绿的林木中,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迤格村后山的月亮湾旅游文化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10年来,曲靖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走访听民声、农忙时节助耕作,一句问候、一次帮扶,暖了群众的心窝。多乐社区党总支书记汤修七说,工作队不仅带来发展实效,而且以专业与热忱带动社区“两委”成长,留下的“实干基因”将继续赋能乡村振兴。

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小至一个家庭脱贫,大至整个村发展。自驻村第一天起,张月萍就把驻村当成自己的家“住了下来”,始终践行“进农家门、听农家言、干农家活、想农家事、解农家难、助农家富”的誓言。

其间,张月萍带领驻村工作队与社区“两委”班子聚焦村民收入来源狭窄、可支配收入不足等问题,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积极对接协调相关部门,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前,该社区外出务工1678人。同时,开展养殖信息排查统计,配合社区干部开展养殖情况摸底登记3次,走访建档立卡户128户次,帮助养殖户整理资料、申请奖补资金,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

此外,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协调人社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组织建档立卡户与有意向的农户参加中草药材种植技能培训,为促进群众增收提供新渠道。推进迤格观光稻田建设项目(项目资金300万元)、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资金380万元)、迤格移民新村项目建设(项目资金198万元)等项目落地,协同社区干部完成农户土地流转约368亩,每年租用土地补偿农户5.4万元。

答好治理团队能动题

漫步在多乐社区乡村,不难发现,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现象已逐渐减少,人情往来带来的负担也在减轻,邻里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明新风正悄然兴起,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推动着乡村的繁荣与进步。

在探索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以“集体强,群众富,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动乡村治理变革”为理念共享发展成果,带领多乐社区乡村村民走上了乡村振兴“快车道”,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治理,为村里的发展带来新变化。

“有困难就找工作队。”“有事就找网格员。”这已经成为多乐社区乡村村民的共识。驻村工作队协同社区“两委”班子,成立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组长,“两委”班子、各村组长、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普法宣传工作组,制定包保名单。同时,制定《多乐社区居民公约》《山立哨居民小组居民公约》。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分网格17个、微网格72个,选聘“吹哨人”144人、法律明白人12人,聘用法律顾问2名,在社区形成“专门人员具体抓、各组配合协调抓、分工明确主动抓”的工作格局。坚持“四民主、两公开”,开展“阳光工程”,把社区工程项目的内容、程序、期限及收费标准、承办机构等在社区内部设立公开栏,向群众公开,提高村民依法参与自治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答好普法强基运用题

置身多乐社区村寨中,无处不彰显着浓厚的法治气息。

驻村工作队将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曲靖市委政法委2022年专项帮扶资金30万元为启动资金,在入村头农贸市场建设法治文化宣传长廊,安装宣传展板12块及法治廉政文化格言板若干,旨在通过持续的法治浸润,引导村民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同时,建成一个法律图书阅览室,充分发挥各类法治宣传渠道作用,通过手机微信、广播、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知法明理人”掌上学法小程序和认证考试,已认证“知法明理人”864人。

“政策里面的文字讲起来太拗口了,群众听不懂,这样不行,我先把政策理清楚,再用群众听得懂的方式给他们解释清楚。”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政策,针对养老、困难救助、产业扶持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张月萍总是先自己学,然后再用“大白话”进行“翻译”。通过一家一户的走访宣传,真正将党的声音传递给村民,将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答好矛盾化解压轴题

在多乐社区,无论是交通事故、经济纠纷、还是邻里矛盾,群众有烦心事,都可以找驻村工作队说道说道。他们在基层播撒“法治种子”,让群众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成为群众共识。

多乐社区地处富源县产业园区腹地,社会形态多元,人员结构复杂,针对土地类矛盾纠纷频发多发,民生诉求较多,驻村工作队创新普法方式,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普法为“精准滴灌”。坚持“大排查、细调处、重预防”工作,做到每周一排查,每月一研判,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按照“五个一”和“三个不放过”的要求,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近两年来,共排查劳资、土地流转等矛盾纠纷168件,调解167件。

针对社区“老上访户”,驻村工作队建立“一案一策”档案,分析核心诉求与法律症结,在反复上门走访,与当事人进行深入沟通,耐心释法析理,阐明合法维权途径与越级缠访违法后果的基础上,协调相关部门,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诉求。

答好民生幸福题

“以前群众看见我们不打招呼,现在都会喊闺女、阿姨。这样的变化是我们坚持‘群众动动嘴、干部跑断腿’,坚持‘住在群众心里’换来的。”张月萍说。

驻期已到,就要离开多乐社区,张月萍心中最牵挂的是社区的留守老人。临行前,张月萍带着新队长张亚晶挨个看望老人。

“大爹大妈,我就要回去了,我手上的工作交给小张,她会经常来看你们的。”

“闺女,你比我们家人亲,现在,我们的老年生活吃穿不愁,每个月还有养老金。”

两年半朝夕相处,张月萍早已是多乐社区群众的“闺女”,驻村以来,她多方争取,为老人解决吃住、看病等难题。

两年半朝夕相处,张月萍和多乐社区乡村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获悉张月萍即将返回,留守儿童小娟给张月萍送来她亲手画的画像。在小娟心中,张月萍美丽善良,她母亲般的关怀让小娟感受到温暖。

自从曲靖市委政法委第一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以来,10余年来,曲靖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经常为学校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学生颁发奖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

硬化道路,让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引种产业,为村民开辟致富新径;修建灌溉系统,守护农田丰收希望;整治人居环境,让村庄焕新颜……一桩桩实事,都是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践行担当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