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如何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户家庭?近年来,罗平县聚焦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优化网格管理、激活群防群治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使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真正活起来。
罗平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县域实际,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创新构建起“预防在先、化解在前、处置在早”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县级领导专题调研、指导组下沉指导,多部门协同推进等方式,对网格单元和末端防处单元开展地毯式摸排、精准化分类和系统性优化;同时充分动员党员、志愿者、“吹哨人”等社会力量投身基层治理,打造出全覆盖、响应快的末端防处体系,进一步提升群防群治力量感知、干预、报告、处置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目前,全县共划分8146个网格单元、14662个末端防处单元;精准选配8146名网格员与14662名“吹哨人”,实现1名网格员平均服务17.28户、1名吹哨人平均守护9.7户的精细化管理。
为提升基层治理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罗平县创新推行“三个坚持”工作法——坚持亮明身份、坚持培训演练、坚持发动群众。定制16800余套网格员和“吹哨人”红袖标,张贴1958块网格组织架构图,让工作人员主动“亮身份”,既时刻提醒自身职责,又提高群众对基层治理队伍的认知度。通过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系统检验乡(镇、街道)、村(社区)、末端防处单元三级应急响应能力,全面评估社会力量配合处理突发事件的协同效能,同时充分验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严密性。通过张贴海报、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开设“法治夜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关于举报反映矛盾纠纷及劝阻制止伤害行凶等行为的奖励办法》,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现、反映、劝阻矛盾纠纷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上报685起矛盾纠纷线索及制止伤害行为,619件获审议通过,560名群众获得奖励,奖金总额达40200元。
基层治理的治本之策在网格,网格管理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末端防处。罗平县持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化矛盾纠纷源头防控,推动群防群治工作走深走实。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排查矛盾纠纷3943件,成功化解3641件、化解率为92.3%,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社会治理成效凸显。与此同时,罗平县通过创新末端防处机制,推动见义勇为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让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化解在一线,为基层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切实为广大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