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乡土法治“三重奏”
  • 发布日期:2025-08-12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575

珠江之水,自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炎方乡马雄山蜿蜒启程,一路奔涌向前,润泽千里沃野。

在沾益这片充满生机的红土地上,曲靖市沾益区人民法院花山法庭干警用脚步丈量1710平方公里土地,将20余万群众的“枝叶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在乡土大地上奏响基层法治“三重奏”。

前奏曲——民俗谱写和谐韵律

花山法庭深谙民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打造具有地方民俗特点的“瓜坛理念”调解文化。

“囫囵金瓜,囫囵坛子”这句当地俗语,形象地传达出矛盾化解需双方相互理解、让步的智慧。法庭调解室里,金瓜与陶瓷罐子相映成趣,方形空间寓意着规范与秩序,提醒着当事双方坚守法律底线。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布置,营造出和谐的调解氛围,让当事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以和为贵的理念。

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双方在婚生子的抚养问题上僵持不下。面对这一情况,法官没有急于判决,而是以“瓜坛理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孩子就像这瓜,硬掰只会两败俱伤,轻轻托起才能完整保全。”最终,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婚生子由男方抚养,男方也主动承诺保障女方的探视权,至此,一场离婚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法庭还将民俗文化与法治宣传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法治夜话”“田间茶话会”等活动覆盖辖区67个村委会范围,年均开展文化融合调解活动80余场,让法律以最质朴的方式融入群众生活,使传统文化的法治转译在基层落地生根。

协奏曲——联动编织治理经纬

面对复杂的基层矛盾纠纷,花山法庭立足辖区山区面积大的特点,打造“N次方”治理网络,形成“一核多元”的精密架构。法庭在当地党委的关心下,主动联动多方部门建立“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的差异化纠纷解决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纠纷采取针对性化解方案。

在企业纠纷化解方面,法庭不定期走访,开展“法治体检”专项活动。通过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针对土地流转、农产品交易等纠纷,法庭启动“法官+村委会”联合调解模式,既明晰法理又讲透农情;在相邻权纠纷化解上,法庭组建专业调解团队,将调解现场搬到田间地头,联合村委会及职能部门开展实地测绘与权属核查,并引入“乡贤参审”机制,以“法官说法+乡贤说理”的复合模式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这一分类施策的工作方法成效显著。2024年至今,花山法庭通过分类调解机制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642件。其中联合基层组织及职能部门诉前化解群体性、涉民生事件94件,成功74件,成功率达78.7%,实现了矛盾纠纷的高效精准化解。

交响曲——服务奏响民生强音

在珠源腹地的村村寨寨,花山法庭始终与阡陌田埂相伴而行。法官们背着国徽、带着卷宗,把庭审现场搬到农家院坝、古树之下、集市巷口,让司法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心田。

 针对农村矛盾“发现晚、调处难”的痛点,法庭深化运用“三诊”工作模式:通过“巡诊”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开展“出诊”上门化解矛盾纠纷,组织“会诊”解决疑难问题。

2024年至今,法庭先后到5个乡1个街道开展巡回办案、化解纠纷421次,走访入户395户,参与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27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端口前移”,实现“抓前端、治未病”,让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这里,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交相辉映,“瓜坛理念”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温度;这里,解纷网络纵横交错,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这里,法官们脱下法袍走进田间,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真诚温暖的话语化解心结。

从庄严的法庭到农家院落,从法槌声声到促膝长谈,法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为这片沃土铺就了坚实而温暖的法治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