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780米。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造就了会泽县大海乡如茵草海与皑皑白雪并存的奇景。
1984年10月,一座砖房悄然出现在大海乡,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的山群与小小的派出所形成了鲜明对比。自此,这片土地迎来了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扎根、成长、守护的人。
走进大海派出所,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杜仲树。1996年,大海派出所第一任所长老金调离之际,群众老陈送来了一棵杜仲树苗。“老金,你有腰疼的老毛病,这个树可以治疗腰膝疼痛、筋骨无力,现在你要走了,我把这个给你。”作为大海派出所第一任所长,老金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并未将这棵树苗带走,而是把它种在派出所院内。“杜仲树也叫‘常青树’,希望以后每一代大海派出所的民警,都像这棵树一样,扎根在这里,守护人民平安。”临别之际,老金说道。
老所长留下的“常青树”,成了派出所的“精神支柱”。
一年又一年的时间过去,当初的小树苗长成了大树,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扎根大海草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所长的寄语。杜仲树的年轮上,镌刻着大海派出所每一代民警的心血和汗水。近年来,大海派出所共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3次。2020年9月,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0年12月,被省公安厅命名为“云南省第三届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2022年1月,被省公安厅命名为云南省公安机关“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地处乌蒙主峰,集高原寒冷、高山草甸、干热河谷、泥石流发源区为一体。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人情风貌,是每一名新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为让新警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大海派出所建立了“1名骨干+2名新人”培养机制,新入职民警由所领导担任师傅,从传经验、帮思想、带作风三个方面入手,传授新警三件“法宝”:一本写满字的笔记本,记录接处警规范、矛盾纠纷调解技巧、群众工作方法;一双磨破底的鞋子,老民警带领新民警走村串巷,熟悉各村情况,全面掌握社情民意;一个崭新的警务背包,内有氧气瓶、食盐、GPS、急救药品等草山景区必备应急物资,给予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队伍,秉承“向下扎根、向上攀登”的高原常青树精神,全力守护着乌蒙之巅的平安。
2023年8月,一位老人疑似突发高原反应在观景台晕倒,民警背着警务背包迅速赶到,取出随身携带的简易吸氧装置,对老人进行紧急救援。几分钟后,老人的高原反应有所缓解,逐渐恢复了意识。
蜿蜒不断的盘山公路,绿意盎然的壮阔草山,悠然自得的羊群牛群……这些诗意如画的美景,大海草山随处可见。为了让守护更加贴心,防范更加精密,大海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推出一系列安民护旅举措。
“羊密码”让羊群有了“户口”。万亩草山养育了20余万只草山绵羊,为防止牧区羊群混淆纠纷,民警以点、线、圆等组合在羊的头、脖、背、腹四个部位作标记,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各家的“羊密码”。自从绵羊上了“户口”,因放牧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羊群被盗的案件“零发生”。
“农忙时,我们经常几家人合在一起放羊,有了‘户口’就不怕混淆。大家轮流看管,省时省力还能顾得上种地。”牧民董先生开心地说道。
“四级防护”筑牢平安防线。延绵不绝的盘山公路上,海拔落差动辄上千米,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守护这条行走在“云端”的道路,派出所采取“彩旗警示—沙堆缓冲—水泥柱防护—波形护栏”四级防护措施,在36.4公里隐患路段上立起56000根水泥桩,将道路隐患治理率提高至95.3%。同时,大海派出所每年联合景区开展“冬季铲雪保畅行动”,主动破解冬季出行“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问题,全力保障游客、群众出行平安。
从事客运的驾驶员朱先生说:“以前开车的时候,看着路边的悬崖是真的害怕。现在有了彩旗、防护桩,开车时心里都更有底了。”
游客不下山,民警不下班。20万亩大海草山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来此观光游玩,求助、纠纷类警情也随之剧增。为确保游客来时开心、玩得安心、去时舒心,大海派出所创新提出“4A级景区,5A级警务”。在草山景区建立“蒙古包”警务室,包含应急急救、简易证件办理、医疗救助等12项服务,健全完善涉旅警情快处、服务快送、求助快达“三快”机制,年均化解涉旅纠纷120余起,服务游客330余人次,救助迷路、缺氧、风雪受困等游客100余人,做到涉旅警情“零投诉”。
今年7月底,外地游客李先生因力竭迷失在牯牛寨景区。接警后,派出所民辅警联合景区工作人员、消防救援人员、蓝天救援队,冒着暴雨徒步山中,历时18小时将其寻回。
人力抹不平海拔的落差,所以,他们把自己变成一棵不断向上攀登的常青树,以热爱为根基,深扎乌蒙之巅;以责任为枝叶,伸展守护之翼,竭力抹平治理路上的重重难题,让悠扬的“平安牧歌”永远回荡在乌蒙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