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经验集萃 > 正文
多元联动化积怨 情理法融促和谐
  • 发布日期:2025-07-31
  • 来源:陆良县委政法委
  • 阅读量:759

“多亏镇司法所的多次入户调解,家里的心结终于解开了!”近日,陆良县三岔河镇辖区群众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这是三岔河镇今年成功化解的一起矛盾纠纷,背后折射出该镇以“情理法”交融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三岔河镇整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创新“1+5+5+5+N”调解机制,通过普法先行、一村一警、重点管控、全域排查多措并举,让一件件棘手纠纷从“剑拔弩张”变为“握手言和”。

微信图片_20250731093700.jpg
土地分家起争执
多方联动解“心结”

“土地分不匀,兄弟成陌路”,三岔河镇辖区两兄弟的分家纠纷始于2009年。因两户的父母是重组家庭,兄弟为了老人赡养及老人分家的一系列遗留问题争执不休,甚至多次发生肢体冲突。多年来,社区调解委员会多次调解无果,矛盾一度陷入僵局。

针对该问题,今年由镇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开展分析研判,明确双方诉求。调解员带着《土地管理法》、《民法典》上门,先“背靠背”倾听两家人诉求,再“面对面”算清“亲情账”。针对两家土地和老宅归属问题,邀请“一村一警”王警官现场普法,聚焦矛盾纠纷,通过村社调解员主动前往昆明做第三方家属(两兄弟同父异母的弟弟)的思想工作。最终,在第三方亲属做出书面赠予说明的基础上,再入情入理做通双方思想工作,最终双方在互让互谅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两块土地互相承让各户耕种一块,分给老三的老宅由老三赠予老大,最终这起长达多年的家庭纠纷得以化解。“调解不仅要解‘事结’,更要解‘心结’。”结案后,调解员还进行了两次回访,确保调解落到实处。

微信图片_20250731093658.jpg
施工意外酿纠纷
快速介入止风波

2025年6月,三岔河镇辖区群众徐某在为杨某商铺施工时意外坠梯身亡,家属与店主就此产生纠纷,双方在私下协商的过程中多次争吵,形势一触即发。

镇综治中心接报后,立即启动多元化解矛盾机制,“一村一警”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到场维持秩序,司法所、综治中心、村委会立刻介入。调解员和派出所民警一方面安抚家属情绪,核算抢救费、丧葬费等合理损失;另一方面向店主解读《民法典》中“承揽关系安全责任”条款。经过多轮协商,双方达成一次性补偿6.3万元的协议,成功化解了承揽务工意外死亡纠纷。

“若不是专班及时介入,很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参与调解的派出所民警说。此案的快速化解,得益于三岔河镇建立的“重点人员动态台账”对辖区施工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前登记,定期走访入户,开展安全培训,从源头降低了安全风险。

微信图片_20250731093702.jpg
专业普法明权责
医患纠纷终化解

“矫正牙齿却伤了牙根,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2025年5月,三岔河镇辖区群众梁某在村内诊所矫正牙齿后出现牙槽骨萎缩,索赔3万元遭拒,双方在诊所激烈争执。

镇司法所接到投诉后,带领梁某到县医院由口腔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明确诊疗责任。随后调解员带着《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上门,先向诊所负责人释明“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再向梁某说明“过度索赔无依据”。最终,在调解员的多次上门调解后,诊所一次性补偿2万元,双方签署“一次性了结”协议, 成功化解了一起医疗纠纷。

微信图片_20250731093704.jpg
校园意外生分歧
家校社协同化矛盾

2025年3月,三岔河镇辖区小学学生谢某与李某因插队打饭引发冲突,导致谢某门牙受损。双方家长就赔偿金额分歧巨大,学校调解两次失败后,求助镇司法所。

调解员采用“五心工作法”,用“诚心”倾听家长诉求,“耐心”解释《民法典》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责任”,“细心”核算治疗费用,“暖心”考虑李某父亲患尿毒症的家庭困难,“公心”根据双方诉求合理提出1.5万元补偿方案。最终,双方在司法所、中心学校、村委会见证下签约,赔偿款当场支付。此案后,镇司法所联合派出所“一村一警”多次到学校开展普法强基进校园活动,今年已预防多起校园纠纷,营造了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三岔河镇通过建立“1个矛盾纠纷化解体系+5访(提前预访、开门纳访、主动下访、定期回访、联合议访)+5心(用诚心、感偏心、奉爱心、纠私心、暖伤心+5步(稳情绪、强教育、协各方、摸实情、依法调)+N(分析研判、换位思考、温暖舒心)矛盾化解体系,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新常态,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筑牢乡村振兴的平安基石。

通讯员:杨龙刚 李舜娥 左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