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5日,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曲靖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曲靖某监狱联合开展假释人员回访工作,此行跨越云南富源、宣威、昭通镇雄及贵州毕节四地,行程1100余公里,实地走访了5名假释人员。这场“法院+检察院+监狱+司法”的跨区域协作,不仅是对当前假释制度执行情况的“回头看”,也是探索建立“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一体化机制,更是通过与假释人员面对面交流,让司法温度直抵人心,为他们回归社会注入“强心剂”。

从“赌场老板娘”到“家庭守护者”
“我现在每天接送孩子、打零工,虽然辛苦,但踏实。”50岁的徐某眼角带着笑意,讲述假释以来的生活。她因开设赌场罪获刑5年,在2024年假释纳入社区矫正后,彻底脱离过去的“牌友圈”,靠房屋租金和打零工生计。
“在监狱时,姐妹们都羡慕我能假释,说我就像‘中了500万’。”徐某某坦言,父亲接她出狱时那句“回来要争气,好好过日子。”的嘱咐,让她至今铭记。如今,她严格遵守社区矫正规定:每日三次定位打卡、每月参加法律学习和义务劳动,思想汇报里写满对家庭的愧疚与未来的规划。“司法所工作人员常来走访,教我用手机打卡,还帮我联系月饼厂打零工。现在宁愿捡垃圾,也绝不碰违法的事。”
当地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说,“徐某用行动证明,只要愿意回头,生活就会有机会。她的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成了她从头再来的动力和后盾。”
六旬老人的“赎罪与责任”
“68岁了,现在就想帮小儿子带好两个孙子。”王某握着回访人员的手,声音沙哑。她因贩卖毒品罪被判了15年刑,假释以后的她,如今与老伴相依相守,带着两个孙子,六个子女均已成家,儿女们每月寄来生活费。
当地司法所所长说“老人每天按时打卡,每月按时报到,见人就说‘要对得起政府给的机会’。”
王某望着回访组的同志们,感激地说“出来以后,老伴拄拐杖需要照顾,孙子上学要接送,我要在家做饭照顾他们,这辈子就想踏实赎罪,不给孩子们丢脸。”
受伤老农的“家庭支撑”
“去年12月腰受伤以后就干不了重活,全靠孩子们寄钱养着我。”51岁的田某犯非法经营罪,假释以后他又受伤,烤烟也种不了,他曾种着200多亩烤烟,现在帮大儿子带孙女,打算明年腰好了再种植烤烟。
“监狱教会我守法,家庭教会我责任。”田某入矫初期被列为“严管对象”,每周报到、每月走访;因表现良好转为“普管”后,仍严格遵守各项制度。他的妻子补充道:“他被假释前,孩子提前请了一个月假等着消息,盼着他回家,现在他守着家,我们心里都踏实。”
用“监狱所学”开起养生馆
“监狱里的医院院长、教导员以及其他犯人教了我很多医学知识,加上我自学的经络穴位图,现在开养生馆每天都用得上。”杜某骄傲地说。这个因贩卖毒品被判15年的假释人员,在监狱医院学的慢性病以及中医护理知识,成了如今的生活技能。
“监狱像所特殊学校,不仅教我手艺,更教我怎么做人。”杜某的养生馆生意红火,为病患调理身体,还谈了女朋友,打算结婚,照管着与前妻的孩子。监狱警察感慨:“他是2023年我监狱首例假释人员,当时担心毒品犯罪再犯风险高,没想到他成了‘社区矫正正面典型’,监狱不仅成功改造人,还提供了学习一技之长的平台,回归社会后用监狱所学造福社会,将来请他再回到监狱,作为正面典型讲讲他的故事。”
“义气少年”的家具店新生
23岁年轻帅气的陈某,因聚众斗殴罪假释后,他在父亲的家具店里跟着学送家具、安家具,“送货、安装,一天能挣200来块钱”。
“当时年轻不懂事,为哥们义气打架,把人打成重伤二级。”陈某挠头苦笑,如今已与过去一起打架的“兄弟”断绝联系,也赔偿了同村的受害人2万元,“过年我家杀猪还喊他来吃饭,我们的恩怨早解了”。
当地司法所所长说“这小伙子每天准时打卡,思想汇报写得比谁都认真,担保人(他的堂哥)常来看他。”陈某的女朋友在读大学,“她说等我稳定了就结婚,现在我得好好干,给她一个家”。
让“法度”与“温度”同频共振
“这次法院、检察院、监狱、司法局的联合回访,让我们看到‘教育改造——社矫监管——社会融入’的全链条成效。”参与回访的检察官说。此次跨区域协作的四方联动,实地了解假释人员现实表现,现场查看纳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将联合回访做细做实,精准“点穴”排查化解潜在矛盾风险,促进假释人员无缝衔接回归社会。
参与回访的监狱警察坦言:“看到他们过得好,就觉得来得值了。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不仅惩罚犯罪,更教会他们生活。”
从徐某、田某的“家庭守护”到杜某的“技能重生”,从王某的“晚年赎罪”到陈某的“青春悔改”,司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促成假释人员的回归和新生。正如曲靖中院法官所言:“假释不是‘一假了之’,而是用信任与监督,让假释制度护航他们从‘墙内人’回归‘社会人’的过程,重绘生命轨迹,绽放生命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