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法动态 > 会泽县 > 正文
会泽县“1234”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发布日期:2025-10-16
  • 来源:云南法治网
  • 阅读量:1846

近年来,会泽县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三化一平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构建“共建共享治理平台”)为抓手,通过整合资源、减负赋能,创新探索“1234”工作法,全面推动治理模式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升级,实现“四降三无”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1.05%,现行案件同比下降7.22%,“两抢一盗”发案同比下降17.83%,“八类案件”同比下降2.97%;无命案、无群体性事件、无重大网络舆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张网”统筹,责任由“虚”变“实”

  坚持把基层治理关口前移,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人员下沉,建设乡、村、组三级网格,构建全覆盖、无缝隙的“一网”统筹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从“服务前沿”到“治理末梢”转变。一是织密三级安全网。将25个乡(镇、街道)划为一级网格、370个村(社区)划为二级网格、5011个村民小组划为三级网格,配备一级网格长70人、二级网格长828人、三级网格员18570人。将警格、法官力量深度融入网格体系,构建“警格+法官+网格”协同联动格局。建设39个“小哥驿站”,发动162名快递员兼任网格员参与治理,形成“收、交、办、督、结、评”的“全科网格”。今年以来,发现上报信息3.5万余条,现场处置纠纷2126件。二是筑牢末端防处网。设置23626个末端防处单元,明确45879个“吹哨人”,依托以奖代补、爱心超市资源及村集体经济资金补助,调动“吹哨人”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小单元作用。为重点复杂地区配备465套应急处突箱,结合实战演练提升基层应急处置效能。今年以来,干预劝阻矛盾纠纷1063起,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56件。三是建立重点群体“四包四到位”责任体系。46名县级干部包乡、251名乡镇班子成员包村、1524名乡镇干部包组、1052名驻村队员及5980名村组干部包户,通过家访式普法走访、困难群体帮扶救助、重点人员服务管理稳控、就业困难人员岗位推送及推荐“四到位”,实现重点群体精细化服务管理。今年以来,走访5类重点群体19125人,救助特困群体510人,跟踪服务精神障碍患者5589人,稳控高中风险人员117人,推送岗位信息5000余条,帮助就业1376人。

  “两中心”联动,服务由“冷”变“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整合资源、协调联动、运转高效、便民利民”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找到组织、享受服务。一是党群中心便民服务“零距离”。组织县级44家单位215名人员、1111项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设置158个服务窗口,做到“大厅之外无大厅”,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将与群众密切相关、乡镇能接、部门可放的74项政务事项下放至乡镇党群服务中心,配备150名工作人员提供专项服务。确定13个村级代办事项,每村明确1-2名代办员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共办理群众服务事项1.8万项,办结率达100%,实现便民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好差评”政务服务满意率达100%。二是综治中心纠纷化解“解民忧”。按照“五有五规范”标准建成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依托大数据赋能精准研判群众诉求、网格动态、矛盾纠纷及重点人员情况。通过综治信息平台实施重点纠纷分级交办,构建“一案三交”责任闭环:交包保乡(镇、街道)的县级领导督促化解稳控,交属地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压实“一把手”责任,交包保乡(镇、街道)的政法单位班子成员带案下沉指导化解。创新“13715”计时办结机制(1天受理、3天见面、7天化解、15天办结),同步构建“走访—排查—上报—研判—交办—化解—稳控—督办—回访”9步标准化处置流程,打通跨层级跨部门“双向流转”渠道。同时,建立矛盾纠纷“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体系(红色标识临期案件、黄色标注办结未化解案件、绿色确认实质化解案件),实施专人跟踪督办。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5474件,成功调处14236件,调处成功率达92%。

  “三支队伍”协同,力量由“弱”变“强”

  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创新探索“乡贤+普法+治理”协同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精准施策的基层治理合力,有效提升矛盾化解和风险防控能力。一是乡贤能人队伍“以情化人”。组织由“五老”人员和退休老干部组成的乡贤议事小组及“银发服务”志愿队,深入村(社区)开展政策法律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民风民俗引导,为基层治理贡献长效力量。二是普法队伍“以法育人”。整合省、市、县、乡四级普法力量,实行“一事一队一车”组团式下基层开展普法强基活动,推动普法工作从以往“碎片化”“重复化”向“一体化”“集中化”转变。创新法治宣传方式,采取院坝会、田埂会、文艺演出等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活动。同时,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开设《普法强基在行动》专栏,制作播放电诈、婚恋纠纷等法治宣传短剧,让法律知识融入群众生活,增强法律意识。今年以来,开展普法活动3200余次,对2703名矛盾纠纷突出当事人开展针对性普法教育。三是矛盾调解队伍“以理服人”。选派345支1052名工作队,下沉25支75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队,联合基层治理专干、调解员常态化走村入户“抓前端、防未病”,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四治”融合,领域由“窄”变“宽”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形成从群众参与到科技支撑、从单一治理到全域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治理领域由“窄”向“宽”的拓展。一是自治“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法治建设要求融入村规民约,细化为可操作的“善治指南”。建立村民议事小组,对村集体资产处置、低保户评定、惠农补贴发放等事项进行集中商议决议,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实行“一月一晒”,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法治“定分止争”。在村(社区),建成“两园两基地”法治育人阵地、12个乡村法治书屋、15处普法小广场,推进民主法治和乡村治理,建成2个国家级、12个省级、185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法律顾问、驻村警务人员、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在学校,选派499名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法治教育“伴成长”系列活动,建立“科技法庭+模拟法庭”校园普法体系,开展庭审观摩20场次。在务工人员聚集地,建立1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及工作站,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人员讨薪、工伤维权等难题。三是德治“涵养民风”。开展树文明新风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并宣传本地优秀道德传统和先进典型事迹,激发村民道德认同感和归属感。在8.2万人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创新成立“红哨联盟”“欣城大叔”等7支联盟服务队,为搬迁群众提供暖心小微服务。推荐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中国好人”3人,省级“道德模范”9人、“云南好人”5名,进一步凝聚道德共识。四是智治“提质增效”。搭建“AI+社会治理”综治信息平台,集成数据分类汇总、综合检索、机器人回溯、风险自动提级等功能,精准识别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与普法强基的堵点重点。同时,应用DeepSeek智能技术筛选暴力倾向、报复过激、民生福祉等类型信息,通过靶向督办疑难纠纷、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最终实现法律服务更精准、纠纷化解更高效、社会治理更智能的目标。

  记者 甘仕恩 通讯员 沈宗朋